从屈指可“数”到不计其“数”——起底国资如何在数据产业先立后破

近年来,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成为地方上竞相布局的新赛道,积累了多年发展经验。今年初,国务院国资委亦透露筹备组建国家数据集团的打算,国有企业在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中布局不断加快,已初步构建制度、技术、基建“三位一体”的发展框架,开始向“数据驱动”发展模式转型。这一实践既是国有企业战略升级的内在需求,更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路径。

 

一、发展基础

 

01、制度创新破题要素配置

 

在《数据二十条》《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》等顶层设计下,国有企业率先建立数据资产化制度体系:一是产权分置激活公共数据,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、加工使用权、产品经营权"三权分置"模式。二是资产入表重塑企业价值,响应数据资产入表政策,山东、江苏等地多家国企完成数据资产化,南京公交集团将客流数据入表,获批数据资产融资授信1000万元,推动数据从“表外无形”向“核心资产”转变。

 

02、技术突破保障数据流通

 

近年来国有数据集团与民营企业、研究机构等广泛合作,聚焦隐私计算、合成数据等核心技术,突破数据安全与应用平衡难题,如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流通全链路可追溯,运用隐私计算技术保障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,运用工业合成数据生成技术,在不依赖真实生产数据的前提下,将AI设备预测性维护模型训练效率大幅提升。

 

03、基建攻坚筑牢流通载体

 

国有企业主导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化基础设施,夯实发展支撑:一是数据交易平台网络初步成型,全国数据交易所达五十多家,布局二十多省份,形成数据交易全链条服务。二是算力网络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,如国内多省通过数据流通平台实现地市政务数据互通,提升算力资源调度效率,为智能制造、城市治理等领域提供低成本算力支持。

 

二、角色升级

 

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,围绕制度、技术、基建核心框架,国有企业应当从要素载体逐渐向价值释放引擎转型。

 

01、制度创新引领者

 

国有企业从政策执行者向市场规则制定者转变,完善制度供给。

 

1. 要主动承担数据基础制度试点任务,探索区域性数据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,如建立“基础通用指标+行业特色指标”相结合的统一数据资产估值体系等,加快挂牌数据产品标准化估值,促进要素高效配置。

 

2. 围绕“数据不出省”问题,构建“国家级+区域级+行业级”数据交易体系,加快推动估值体系全国化,构建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规则,解决数据资产跨区域流动的评估难题。

 

3. 优化收益分配机制,探索数据要素“按贡献分配”机制,明确政府(原始数据供给)、国有企业(加工运营)、社会资本(技术开发)的收益比例,从制度层面保障数据要素收益分配红利共享,在部分地区先试先行,为公共数据开发的利益共享提供可复制样本。

 

02、技术攻关主力军

 

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单位和社会资本的研发合作,实现技术突破自主可控。

 

1. 依托国家战略导向与资金优势,聚焦合成数据、隐私计算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,承担高风险、长周期的技术研发任务,并推动数据在自动驾驶、智慧医疗、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深度应用。

 

2. 牵头组建“国家队”创新联合体,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企业,加速技术成果转化。

 

3. 研发国产化数据技术底座,降低对外依赖。

 

03、生态培育主导者

 

整合产业链资源,拓展“数据要素×”场景,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。

 

1. 加快投资建设数据交易所、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,降低行业用数门槛。

 

2. 通过产业基金、场景开放等方式,研发“数据+金融”“数据+民生”等领域数据产品,提供数据工具包、技术赋能平台等公共服务,形成“数据-场景-产业”闭环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。

 

3. 促进数据要素跨行业、跨区域流动,主导国际数据合作,输出数据治理“中国模式”。

 

三、结语

 

国有数据集团的崛起,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进入“系统作战”阶段。未来需以政策为杠杆、技术为支撑、生态为纽带,破解数据流通壁垒,释放数据要素价值,助力数字经济从“数据资源集聚”迈向“数据价值倍增”,重塑区域经济竞争力。

咨 询 中 国 · 智 惠 四 海

全国统一业务电话:400-800-0139